联防联控机制:各级医疗机构要保持孕产妇、儿
人民网北京报道,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一项重要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旨在切实维护母婴安全,最大程度保护孕产妇和儿童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
通知强调,各级医疗机构必须确保孕产妇、儿童急诊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无阻,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对于临产孕产妇、危重孕产妇以及危重新生儿、儿童等需要急诊急救的患者,必须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给予积极治疗,任何以疫情防控为由的拒诊、推诿或延误治疗行为都是不被允许的。
通知要求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通过预约诊疗平台、现场查验等方式查看就诊孕产妇和儿童的核酸检测结果。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仅需查验陪诊人员的核酸。为了优化就医流程,门诊区域将分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以确保患者能够根据核酸检测结果分区就诊。
通知还建议孕产妇和儿童在外出或到公共场所时佩戴口罩,到医疗机构就诊时佩戴N95口罩,并尽量避免前往人员聚集和空间密闭的场所。居家或在办公室时,应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外出返家后务必认真洗手。
该通知进一步详细阐述了加强健康宣教指导、强化主动服务随访以及保障正常医疗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在加强健康宣教指导方面,各地要指导医疗机构通过微信、APP、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对孕产妇和儿童监护人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积极开展“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利用APP、微信小程序等形式提供系统保健服务与健康管理。
在强化主动服务随访方面,各地要结合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指导社区摸清辖区内常住孕产妇和0-6岁儿童情况,并建立重点人群台账。对于妊娠风险评估为橙色、红色和紫色以及孕周在37周及以上的孕产妇,要提供健康管理咨询与指导服务,加强心理支持。
在保障正常医疗服务方面,要求各地建立社区与专门医疗机构的对接机制,为涉疫孕产妇、儿童等提供就医便利。未经卫生健康部门同意,任何助产机构不得擅自停止助产服务。对于关闭的助产机构,要确保已建档和待产的孕产妇能够及时转移至应急助产机构接受产检和住院分娩。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这一通知的发布无疑为孕产妇和儿童提供了更全面的健康保障,展现了国家对母婴安全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负责任态度。四、畅通绿色通道,保障母婴安全
各级医疗机构必须确保孕产妇和儿童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对于临产孕产妇、危重孕产妇以及危重新生儿和儿童等急需救治的患者,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积极给予治疗,不得因疫情防控为由拒绝、推诿或延误治疗。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需严格落实。
对于急诊患者的接诊流程,我们需遵循疫情防控医疗管理的相关要求,确保每一步都严谨、有序。与此各级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要发挥其应有的“兜底”保障作用,为母婴安全提供坚实后盾。助产机构也要完善孕产妇入院筛查流程和应急预案,指导孕产妇适时接受核酸检测,为住院分娩做好充分准备。
五、优化门诊流程,提升就医体验
妇幼保健机构要根据《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灵活采用预约诊疗平台、现场查验等方式,查看就诊孕产妇和儿童的核酸检测结果。对于3岁以下婴幼儿,可免于核酸查验,仅对其陪诊人员进行核酸检查。
为了进一步提升门诊服务质量,我们要将门诊区域划分为核酸阳性诊疗区和核酸阴性诊疗区,根据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分区就诊。我们要推进智慧妇幼服务,如门诊预约诊疗、预约住院分娩、诊间结算等,减少群众排队次数,缩短在院等候时间。我们还要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如门诊、超声检查、胎心监护等,减少就诊人群在院内的交叉流动,让就医过程更加便捷、舒适。
六、住院安全精细化管理
妇幼保健机构要对入院患者进行核酸检测,并根据需要开展抗原检测。对于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以及基础状况较差的儿童患者,我们要进行持续关注并加强监测。一旦发现核酸检测阳性患者,要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并全力进行医疗救治。
我们要安排独立的区域收治核酸阳性患者,并相对固定医护人员。严格落实病区封闭管理要求,非必要不探视、不陪护。确需陪护的,应安排固定的陪护人员,并在病区内实行全程封闭管理。我们还要规范设置过渡病区、隔离分娩间,对急需住院但核酸结果未出的急诊患者,先收治在过渡病区,待确认结果后再转入相应病区。
七、关爱患者与医务人员心声
在这特殊的时期,我们更要关爱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医务人员是医疗救治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我们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只有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就医环境,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共同守护母婴的安全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