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日到博物馆去寻脉中国
在迎接即将到来的国际博物馆日之际,走进博物馆,开启一场“寻脉中国”之旅已成为公众追溯历史根脉、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博物馆的发展之路也愈发清晰,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深化教育与研究使命
在博物馆的舞台上,教育与研究始终占据核心地位。正如国际博物馆日在去年所强调的,“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这一主题的深远影响持续发酵。借助展览、学术研讨等多元活动,博物馆正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一位来访者在触摸历史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自信与魅力。国家文物局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公众教育内容,例如国家博物馆推出的AI文物微短剧,以数字化手段让古文字与历史场景焕发新生。
二、创新文化体验形式
博物馆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展示场所,而是逐渐融入互动体验元素。北京陈经纶中学的学生们通过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身临其境地体验古籍修复的过程,将枯燥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体验。中国园林博物馆结合民乐展演与园林景观,打造“可听可感”的文化空间,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三、挖掘文化符号与历史脉络
博物馆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山西博物院以“中国龙”为主题,展示一系列珍贵文物,揭示龙图腾在中华文明中的演变过程。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通过甲骨文主题展,引导观众穿越时空,解读先民对天地的思考,感受三千年前的占卜文化。
四、构建长效文化传播机制
博物馆正努力与学校和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北京陈经纶中学将博物馆资源融入课堂,打造“行走的课堂”,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体验。博物馆也积极与地方合作,通过特色展览和论坛,增强公众对本地历史文化的认知。福建晋江博物馆通过展示地方文化,强化公众对“海丝起点”等历史定位的认识。
如今,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已然成为大众的“大学校”。它们活化文物资源,创新教育模式,让“到博物馆去”不仅仅成为一种潮流选择,更是升华为一种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