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征集猴痘新名字
猴痘病毒命名变革纪实
在时间的洪流中,名称的变迁往往伴随着科学的进步与观念的更新。关于猴痘病毒,其命名历程可谓一波三折。让我们回溯这一变革,其背后的深意。
一、新疾病名称的确立
回忆过去的时光,我们注意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决策始终与时俱进。在2022年11月28日,世卫组织正式将猴痘病毒的英文名称定为“mpox”,与原有的“monkeypox”并行使用一年后逐步取代。在中文语境中,我们仍习惯称之为“猴痘”,但在官方文件中已经开始采用“M痘”作为过渡名称。这一变革标志着猴痘病毒命名的正式转变。
二、病毒分支的重新命名
在病毒学的世界里,分支的命名同样重要。世卫组织在2022年8月做出了明智的决策,用罗马数字和小写字母替代原有的地理命名方式。刚果盆地分支更名为分支I,西非分支则更名为分支II,其中包括IIa和IIb亚型。这一变革体现了科学命名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更名的背景
背后的故事总是充满深意。原名称因误导性(猴子并非主要宿主)和种族歧视风险而受到批评。在征集新名称的过程中,世卫组织收到了许多创意提案,如“OPOXID-22”、“Poxy McPoxface”等。这些提案反映了公众对于命名的关注和期待,也体现了避免污名化的迫切需求。
四、当前应用情况
时间流转至今,"Mpox"已成为国际通用的正式名称。这一命名遵循了世卫组织2015年的疾病命名指南,避免了与特定群体或地域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Mpox"的命名原则与新冠变异株采用希腊字母命名的方式类似,都是为了减少污名化的影响。这一变革体现了科学命名的进步和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总结,猴痘病毒的命名变革是一场科学与文化的交融之旅。在这一进程中,我们见证了世卫组织的明智决策和公众对于科学进步的关注与期待。这一变革不仅体现了命名的规范性,更体现了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