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徐敏诈骗立案1年多无进展
唐山徐敏诈骗案:证据、争议与司法博弈
关于唐山徐敏诈骗案,立案一年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核心争议主要围绕案件证据链和法律定性展开。以下是对该案件的深入分析:
一、案件关键争议点
徐敏以代卖名义向同行借货,随后将珠宝抵押至第三方机构的行为,在法律上存在争议。其行为是否属于“虚构事实骗取财物”,尤其是其主观上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成为此案的关键。部分受害人坚信徐敏的抵押行为已经构成蓄意侵占,现有的证据并未能直接证明徐敏在借款时即存在恶意抵押的计划。
珠宝行业中的信誉担保代借代销惯例对案件定性产生影响。徐敏此前多次按时归还借款的经历,使得此次事件容易被辩解为商业违约而非刑事诈骗。警方在调查时需突破行业常规,证明其行为超出了正常商业风险范畴。
二、证据困境与侦查难点
此案的证据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书面协议或录音来证明徐敏借款时即有意抵押套现,这使得锁定其诈骗故意变得困难;抵押所得资金的用途不明,需核查是否用于个人挥霍或填补经营漏洞;玉石类商品估价存在浮动空间,涉案金额3000万元的司法鉴定尚未完成。
三、法律程序现状
徐敏于2021年9月被取保候审,至今侦查未获突破性证据。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案件或面临撤案风险。若公安机关持续无法补充证据,可能会退回补充侦查或由检察机关直接作出不予起诉决定。
四、舆情压力与司法博弈
此案因与唐山打人事件相关联而引发舆论关注。但在司法实践中,需严格区分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的界限。如果最终证据无法满足《刑法》第266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受害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主张自己的权利。此案也考验着司法部门在舆论压力下的决策与判断能力。
唐山徐敏诈骗案涉及的问题复杂,不仅考验司法部门的智慧和决策能力,也要求公众保持理性态度,避免被舆论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