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孕症医案 不育医案
古代中医对不孕不育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留下了大量珍贵医案。这些医案不仅记录了诊疗过程,更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思维。以下从多个方面分析古代不孕不育医案的特点与治疗经验。
经典医案分析
古代医家留下了许多典型不孕不育医案,其中不乏名医大家的诊疗记录:
1. 温经汤治疗虚寒不孕:一30岁女性患者,未避孕两年未孕,表现为面黄、小腿皮肤干燥皲裂、畏寒怕冷、易疲劳、脱发多、月经量少。中医辨证为虚寒凝滞、血虚不荣,用温经汤制成膏方,治疗两个月后成功怀孕。另一25岁女性结婚一年半未孕,月经量少、少腹凉、腰困、面色萎黄、足凉、胫肤甲错,同样用温经汤加减治疗获效。
2. 裘笑梅医案四则:
3. 少腹逐瘀汤治疗血瘀不孕:36岁高龄产妇,痛经、月经紊乱、经色暗黑,婚后8年未孕,面色苍黑,用少腹逐瘀汤调理三个月后月经正常,半年后怀孕。
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古代医家对不孕不育的辨证分型极为精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及相应治法:
1. 肾阳不足型:表现为小腹怕凉、四肢不温、月经衍期,常用温阳种子汤(附子、当归、仙茅、桂枝、巴戟天等)治疗,待阴寒已解后去附子,加鹿角胶、川芎等。王绵之国医大师对宫寒不孕者,非经期用熟地黄、仙灵脾、小茴香等温补,经期则用桂枝、牡丹皮、赤芍等温经活血。
2. 血虚型:经事后期量少色淡,伴头晕心悸,治宜益气养血,常用当归、黄芪、熟地、白芍等药物。
3. 肝郁气滞型:经前乳房胀痛、少腹胀满,常用疏肝理气法,如柴胡、郁金、香附等药物,配合补肾之品。
4. 痰湿瘀阻型:包括输卵管不通、卵巢囊肿等,常用红藤、丹参、赤芍、穿山甲等活血化瘀、化痰散结药物。对于输卵管阻塞者,常在主方中加路路通、防风、荆芥穗等疏通之品。
5. 寒湿瘀阻型:用立生汤(干姜、肉桂、小茴香、茯苓、当归、川芎等)治疗,记载"治疗数例,均怀孕"。
特色方剂与应用
古代医家创制了许多治疗不孕不育的特色方剂,至今仍有重要临床价值:
1. 温经汤:被称为"助孕方"、"卵巢功能振奋剂",尤其适用于阳虚寒凝、精血虚弱的不孕患者。黄煌教授将其称为"职工法育促进剂"。
2. 必孕汤:出自清代《仙拈集》,专治"经期准而不孕"者,原方为续断、沙参、杜仲、当归、香附、益母草等,记载"照方服四剂,下期再服四剂,必无不孕者"。现代医家常在此基础上加减,如肝肾不足加枸杞子、菟丝子,已有众多成功案例。
3. 宽带汤:用于少腹急迫不孕,出自《傅青主女科》,为祖传七代中医经验方。
4. 开郁种玉汤:治疗嫉妒不孕,同样出自《傅青主女科》,配合解妒饮使用。
5. 助长发育汤:专治子宫发育不良性不孕,配合月季饮(月季花炖公鸡)使用,记载"每用每验"。
病因病机认识
古代医家对不孕不育的病因病机有深刻认识:
1. 精血不足:如赵飞燕"身形瘦弱,恐精血不足"导致不孕。现代医案中常见月经量少、色淡、头晕目眩等血虚表现。
2. 药物毒害:记载赵飞燕长期使用含麝香、高丽参、鹿茸的"息肌丸"塞入肚脐,导致毒性滞留任督二脉而终生不孕。类似案例还有杨贵妃因长期使用含麝香的"袭击丸"及过量饮酒导致不孕。
3. 胞宫虚寒:认为"冲任虚寒、寒凝血滞"是宫寒不孕的主要病机,治疗强调温经散寒。
4. 情志因素:提出"嫉妒不孕"的特殊类型,需用开郁种玉汤等疏肝解郁。
5. 瘀阻积滞:认为"女性不孕,多是瘀阻积滞所致",强调活血化瘀的重要性。
治疗特色与方法
古代不孕不育治疗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1. 周期疗法:根据不同月经周期调整用药,如卵泡期滋肾阴,黄体期温肾阳。王绵之大师就分别制定了经期和非经期不同方剂。
2. 内外合治:如输卵管不通者,用红藤丹参汤内服配合保留灌肠。
3. 药食同源:如助长发育汤配合月季花炖公鸡食疗。
4. 注重调经:认为"月经的正常来潮是受孕的基础和关键","不孕首当调经"。
5. 综合调理:明代医案显示,治疗注重补虚药运用,同时辅以理气、利水渗湿等药物,重视调治肾、肝、脾三脏。高频用药包括当归、茯苓、白术、熟地黄等。
古代医家对不孕不育的治疗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其辨证之精准、用药之巧妙、疗效之确凿,至今仍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现代临床在继承这些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诊断技术,使不孕不育的治疗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