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2岁儿童疑因重症甲流死亡
关于治疗延误的以流感检测为例
张女士的遭遇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提供的医院流感检验报告单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流感抗原检测的准确性。那么,造成治疗“延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流感抗原检测是医院常用的一种检测方式,但其准确性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高。张女士所经历的医院在进行甲、乙流的抗原检测后,初次检测甲流阴性,但这并不能排除流感的诊断。
在医学界,这是一个常识。流感的确诊依赖特定实验室的流感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核酸检测或者病毒培养,这些检测需要时间,对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和及时治疗并不实用。科学家研发了几种商业化快速检测方法,但它们的灵敏性并不理想。
对于门诊的大多数患者来说,流感的临床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和体征,并不一定要进行流感病毒病原体实验室确诊。但实验室检测对于疑似流感的住院患者和确诊后将改变治疗决策的患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现有的商业化快速流感检测的准确性,尤其是灵敏性并不足以支持获得准确的诊断。
以甲流检测为例,传统快速抗原检测的灵敏性为54%,即使数字免疫检测的灵敏性达到了80%,快速核酸扩增检测的灵敏性高达92%,依然有部分患者可能被误诊或漏诊。所有的检测的特异性都很高,一旦阳性,通常意味着真的感染了流感。但由于灵敏性的相对不足,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流感诊断。
回到张女士的遭遇,涉事医院因一次抗原检测阴性而排除流感的诊断并不合理。由于甲流抗原检测的灵敏性较低,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排除流感的可能。对于张女士仅有2岁多的孩子来说,属于流感相关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应及早进行抗流感病物治疗。
目前我们并不知道医院是否进行了抗流感病毒治疗。如果医院没有及时进行这项治疗,那么医院的诊疗过程中可能存在差错。即使医院存在上述的诊疗差错,与患者最终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需要承担多大的责任,都是难以判断的。因为抗流感病药物的有效性存在争议,其使用是否能缩短病程也存在不确定性。
流感的诊断并不简单,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这些医学常识至关重要。希望我们能从张女士的遭遇中吸取教训,提高对流感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关于流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风险的降低,目前的证据尚未达成一致共识。对于高度疑似流感的高危住院患儿,即使流感抗原检测呈阴性,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
在这样的情境下,医院应该积极进行流感病毒的RT-PCR核酸检测,以确保准确的诊断。与此抗流感病物的及时治疗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都是我们在面对这一健康威胁时,必须坚守的医疗原则。
假如医院未能对上述两项诊断检测及药物治疗予以重视和执行,一旦孩子出现不幸,医院难免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去拯救。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应该质疑医院进行的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呢?事实上,这项检测在流感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医生快速识别病毒,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我们也要明白,任何一项检测都不是万无一失的。在某些情况下,检测结果可能会产生偏差,甚至误导我们的判断。我们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手段,如RT-PCR核酸检测等,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生命至上,健康无价。面对流感这样的健康威胁,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每一个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医者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