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
近日,北京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盛大开幕,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养老行业的发展前景。本次论坛以“让专业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为主题,展现了北京养老服务的创新成果与发展蓝图。据了解,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正在逐步扩大覆盖范围,计划于2023年底覆盖东西城共计32个街道。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在会上表示,为了破解超大城市的养老难题,北京正在开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该试点通过供给侧改革,推动市场主体将专业的普惠型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家中,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难点破解和工作创新提供了“北京方案”。
北京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李育海详细介绍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试点的相关细节。他们打造了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示范中心,为老年市民提供各类服务,包括生活照护、助医服务、供餐服务、康复服务、培训指导、心理支持等。该中心还配备了一流的服务团队,包括首席养老服务管家、专业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和志愿者,实现管理和服务“全覆盖”,确保响应和反馈“零时差”。
李育海还透露,该模式试点启动半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北康养e家”小程序已完成注册用户15.5万多人,签约长期居家照护服务近100单,开展各类为老服务超3800单。今年,该模式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计划将东西城共计32个街道全部纳入居家养老新模式覆盖范围,并向其他城区推广和复制。
为了加快建立统一的养老志愿服务制度,本市还积极研究制定了“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指南,并搭建了一个全市统一的养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旨在为养老志愿服务供需双方提供便捷的线上桥梁,让老年人能够提需求,志愿者能够主动接单。该平台还鼓励低龄老年人帮扶高龄老年人,让低龄健康老人老有所为,助力高龄失能老人老有所养。该平台预计今年7月份上线。
本市还打造了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北京养老服务网”,这是一个集养老服务“一网通查”、“一网通办”和“一网通答”于一体的在线服务平台。在该平台上,老年人可以查询到全市的养老机构、养老驿站、养老助餐点等信息,并可以在线办理津贴补贴等服务事项。平台还开辟了多个服务板块,帮助老年人找政策、找机构、找服务,让机构服务变得更加透明。
在论坛现场,的北京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结果也得以发布。调查样本年龄集中在60-79岁的12.5万名老年人参与,涉及入住养老机构、助餐、居家照护等方面的服务需求。调研发现,近九成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对专业化的居家照护服务有更高要求。这一结果反映了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和期待,也为养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居家照护服务对老年人在居家养老时的幸福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有专业居家照护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占比高达33.4%,这一数字反映了老年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对照护服务的高度依赖。
老年餐作为居家照护服务的一部分,对于解决老年人用餐问题具有关键作用。调查发现,多数老年人通过自主烹饪或家人协助的方式解决餐食问题,但近四成的老年人在用餐方面存在困难。虽然当前已有部分老年人通过老年餐桌解决用餐问题,但这一比例仍然较小。老年人在选择餐食时,注重品质、营养搭配和口味,同时关注卫生条件和价格。他们对少油少盐少糖的健康饮食特别看重,而对于距离和口感等因素则不太敏感。
在居家适老化改造方面,调研数据显示,约半数的老年人需要此类改造服务。部分老年人对适老化改造的认知存在局限,很多人仅仅将安装扶手等同于适老化改造。实际上,适老化改造涵盖更广泛的内容,旨在提高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质量和安全性。
面对当前的社会老龄化现状,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的新闻发言人郭汉桥对于北京的养老形势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北京市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其中60周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占比超过五分之一。虽然早在2008年本市就提出了“9064”的养老服务模式,但当前的养老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绝大多数老年人仍然选择居家养老,其中还包括一些重度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这也暴露出居家养老的主要矛盾,即如何为这些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优质的照护服务。对此,北京市民政局的养老工作重心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致力于解决居家养老的痛点问题。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本市也在积极和推进普惠型养老服务试点项目,让养老服务更加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这些试点项目不仅仅是提供简单的照护服务和生活支持,更重要的是通过推广普及养老服务理念和方式,让老年人在家中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这不仅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在此基础上开展对话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和改进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和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