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用药安全问题
药物不良反应,一个常被提及却令人心悸的词汇。它描述的是,在服用药物期间身体产生的那些不如意的变化,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副作用”。用药的数量越多,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越高,这一规律在老年群体中尤为明显。
美国的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最近发表了一篇报告,揭示了令人震惊的事实。在短短的两年间,即2007至2009年,美国超过65岁的老年人口中,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紧急就医的人数超过25万,其中近10万人次因此住院。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实际的数字恐怕更为惊人。
面对这样的背景,我们不禁要问,台湾的情况如何呢?卫生署的报告告诉我们,2009年共有10,320件药物不良反应被通报。尽管其中八成是由医疗人员和药品厂商报告的,但民众自发报告的数目仍然不足百分之一。实际的反应情况可能比报告的更为严重。
蔡冈廷医师,这位来自奇美医学中心的老年医学科专家,为我们揭示了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关键所在。用药的数量是关键。统计数据显示,发生不良反应住院的患者中,有超过一半的人使用的药物超过五种,其中更有近四分之一使用了超过十种药物。更令人担忧的是,当使用的药物种类达到一定程度时,不良反应的风险会急剧上升。据台大医院的研究,有照护需求的老年人中,近三分之一的人长期使用五种以上的药物,失能老人使用的药物种类更是高达十种以上。这意味着我国的老年病患正面临着高度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除了药物的数量,药物的种类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老年人的各种代谢功能逐渐退化,某些常用药物可能并不适合他们使用。例如,“抗组织胺”这类常用于治疗感冒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老年人昏昏欲睡或排尿困难。常用的止痛药可能会导致肠胃不适甚至胃出血,而则可能导致意识混乱并增加跌倒的风险。在选择药物时,我们必须格外谨慎。
那么,如何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呢?我们需要获得合适的药物处方。一个合适的处方应该精简、有效并避免潜在的有害药物。医师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反应进行调整。患者也应积极参与,每次就诊时都应告知自己的服药情况和有无副作用。
除了合适的处方,良好的用药和就医习惯也是避免不良反应的关键。患者需要遵循医师的建议,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不要随意使用未经推荐的药物或保养品。尽量在固定的医疗机构,找固定的医师进行诊疗。
药物不良反应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体中。我们需要提高警惕,遵循专业的建议,养成良好的用药和就医习惯,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医师对于病情的掌握与治疗同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老年人群的医疗护理中,医师的固定性及其对病情的深入了解更是关键所在。当医师不固定,对病情的掌握程度较低时,老年人在用药安全方面便会面临极大的风险。治疗上的不连贯和沟通不畅,容易导致药物使用不当,进而引发不良反应。
老年用药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据卫生署统计数据显示,台湾60岁以上老年人的医疗费用高达三千多亿元,占据了健康保险支出的四成以上。随着台湾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一状况愈发严峻。在此背景下,如何确保老年人的用药安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共同解决之道。作为医师,固定化、专业化的医疗团队构建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更能确保老年人在治疗过程中得到更加精准、安全的医疗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医患互信关系也是关键所在。医师应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用药史等信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我们也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用药需求,提高他们对药物使用的认知和理解。让他们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药物、如何避免不良反应等,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自己的治疗过程中来。
这篇关于老年人用药安全问题的文章由网友『累世情深』投递至本站。我们应当认识到老年人的用药安全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如果大家对文章内容有异议或认为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处理。同时请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判断并谨慎对待。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老年人的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