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提升防控科学性、精准性国务院联防
随着新冠病毒的变异,我国持续调整优化防控策略,旨在进一步提高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在此背景下,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优化措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措施旨在更好地应对当前疫情挑战,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下是新华社针对这一话题展开的报道:
疫情之下,科学精准防控尤为关键。针对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我国相关部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问题。此次措施的调整引起了广大民众的高度关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今日发布会上就这些调整做出了权威回应。
这些优化措施旨在因时因势调整防控策略,结合全球疫情态势和病毒变异特征,动态评估防控效果,不断提高防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强调,这些调整并非放松防控,更不是“躺平”,而是更加科学、更加精准地应对疫情。每一项调整都是经过专家深入研究和论证的,确保积极稳妥、风险可控。
随着疫情的发展变化,防控策略也在不断优化。此次优化措施对风险人员管控、风险区域划定、入境人员管控等方面进行了精准调整。其中,对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进行了调整,由“7+3”改为“5+3”,以更好地集中资源和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详细介绍了调整背后的评估数据和科学依据。这些调整是基于多地疫情防控实践经验作出的决策,旨在提高防控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优化措施不再判定“中风险区”,而是将风险区域调整为“高、低”两类。这一决策是基于评估数据作出的,旨在更科学、更精准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为了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商务部等相关部门也在积极行动,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储备和居民治疗用药保障工作。发布会上也强调各地在疫情防控过程中不得擅自要求停工停产,确保经济社会秩序稳定。
这些优化措施旨在更加精准地识别和控制风险,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二十条优化措施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疫情挑战,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地实施,我们有信心取得更大的胜利。疫情之下,医疗机构的坚守与调整
雷海潮指出,疫情之下,医疗机构面临阳性感染人员的就诊需求。我们不能简单采取封闭措施,一旦完成终末消杀并确认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应迅速恢复医疗机构的日常诊疗秩序。持续关闭科室并非明智之举,而应灵活调整,以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关于核酸检测的问题,也牵动着广大群众的心。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管理处研究员王丽萍介绍,现在优化的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重申和强调。在明确传播链清晰、没有社区传播的情况下,无需进行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只需对风险区域和重点人群进行精准核酸检测,以实现快速疫情处置。这一调整旨在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社会不便。
如何真正贯彻落实防控措施,避免“层层加码”?
雷海潮强调,关键在于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防控措施。我们需要组织好、落实好这些优化措施,并加强对“一刀切”和“层层加码”问题的整治力度。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正在积极行动。他们每天进行调度,回应网民和人民群众的反馈问题,推动解决相关困扰。他们的目标是确保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得到全面、准确的贯彻和执行。
近期,部分地区出现的交通物流过度管控问题也引起了关注。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韩敬华表示,将加强督办转办,推动问题立即整改。对于反复出现的通行过度管控问题、解决不及时不到位的问题以及货车司机的投诉举报,他们将加大通报和公开曝光力度,以强化警示震慑效应。这不仅是对这些问题的纠正,更是对未来防控工作的警示。我们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工作能够更加精准、高效,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