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组织做好核酸检测
在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中,核酸检测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作为一项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关键措施,已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高度重视。针对如何做好核酸检测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于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详细的回应。
对于如何避免盲目扩大全员筛查范围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明确指出,核酸检测虽然是最科学的早期发现疫情的手段,但也要避免盲目扩大范围。她强调,应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当地的疫情形势,科学制定策略并明确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在低风险地区和低风险人群中,频繁的检测并不必要。而对于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有疫情的地区,核酸检测则显得尤为重要。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一些疫情输入风险较高的城市如口岸城市、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等,已经建立了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她强调,核酸检测的频次和采样点的设置应根据当地疫情的变化和防控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不能搞一刀切。为了方便群众查询和就近采样,国家卫生健康委已经指导地方建立和完善电子地图并及时更新。
发布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昂介绍了北京疫情防控的情况。目前,北京已经根据风险评估将公共场所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由48小时调整为72小时。他解释说,这样的调整一方面是为了发现潜在的感染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居民核酸检测的频次,减少防控措施对市民生活的负担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一些核酸检测机构因违规操作而受到查处。李昂明确表示,对于违法违规行为,北京市坚持“零容忍”的态度,并已经对涉事机构进行处罚。为了确保核酸检测的准确性,加强全链条监管是必要的手段。郭燕红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六个方面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核酸检测的质量。
关于病毒变异对核酸检测效果的影响,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表示,新冠病毒的变异并没有对核酸检测造成影响。他解释说,目前的核酸检测试剂是针对新冠病毒的双靶或者三靶基因进行设计的,病毒在两到三个靶基因发生变异的概率极低。针对近期关于核酸检测采样棉签含有致癌物的传言以及公众反映的恶心等问题,相关部门正在密切关注并开展研究,以解答公众的疑惑和担忧。
核酸检测作为我国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其准确性和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加强监管和科学的策略制定,我们有望确保核酸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疫情防控做出更大的贡献。针对近期社会上流传的关于采样拭子有毒的传言,李金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采样拭子虽然在外观上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棉签相似,但其内在材质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实际上,采样拭子的材质主要是聚酯或尼龙纤维,这些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检验的医疗专用材料。
李金明介绍,采样拭子的生产流程和标准都遵循极为严格的医疗要求。在生产环境中,每一步操作都受到严格的监控和检验,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在质量监管方面,采样拭子的生产也有相关标准作为保障,其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无毒无害。而且,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采样拭子也不会产生任何有害物质。
在采样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个体反应。比如,在刮咽后壁时,由于刺激,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痒或呕吐。这些反应主要源于个体差异,而非采样拭子本身的问题。李金明指出,在采样时,有些人因为软腭和舌根的配合,使得采样人员需要深入寻找咽后壁和扁桃体,这时刺激反应可能会比较强烈。一旦采样完成,这些不适感很容易就会得到缓解,采样过程对个体是没有伤害的。
在此,我们也要强调,采样拭子是专业的医疗器械,请广大市民朋友在接收到相关采样操作时,放心配合,不要轻信无根据的传言。我们也要向李金明专家表示感谢,为我们解答了关于采样拭子的疑惑。(本报北京6月9日电讯 本报记者 张亚雄)